公开信指出,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欧洲的化学工业对欧洲经济的成功至关重要,该行业的收入约为一万亿欧元,规模与汽车行业相当,但欧洲的化学工业正面临灭绝。而其主要原因是政府的政策导致能源价格高涨以及高额的碳成本。
显然,吉姆·拉特克里夫所描述的部分现象的确存在,仅是2025年以来,就有多家化工企业宣布了关于欧洲市场的减产关停措施,部分情况如下所示:
如此密集的关停并不常见,何况这些公司全部都是化工行业大名鼎鼎的跨国企业,那么,关停背后到底有何玄机?
??公司定位与市场需求错配
以瑞翁株式会社为例,其原本定位为锂电池粘合剂等电池材料的重要供应商,投资计划旨在扩大美国市场份额。然而,全球电池材料市场竞争激烈,技术迭代迅速,其他竞争对手不断推出更具性价比和高性能的产品。
??市场竞争与成本压力
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材料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产能扩张,给海外化工巨头带来巨大压力。发展中国家企业凭借成本优势、不断提升的技术水平,抢占市场份额,使得其他企业在成本控制和市场拓展方面处于劣势,影响了相关产线的盈利能力。
??经济滞涨与利润收缩
当前全球经济滞涨,消费市场需求疲软,这直接影响了化工产品的销售价格和销量,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
对于如何解决欧洲石化行业所面临的危机,拉特克里夫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通过去工业化来减少欧洲的碳排放是愚蠢的,而应该禁止碳税,为工业提供有竞争力的能源,并激励石化行业增长以及清洁技术的发展。此外,他还呼吁欧洲建立关税壁垒以保护本土产业。
拉特克里夫的这封公开信在欧洲政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政界人士表示,他们正在密切关注欧洲化学工业的困境,并将认真考虑拉特克里夫提出的建议。一些欧洲国家的政府已经开始着手制定相关政策,以减轻能源价格和碳税对化学工业的影响。
然而,也有一些人对拉特克里夫的建议表示质疑。他们认为,取消碳税和建立关税壁垒可能会与欧洲的绿色转型政策和自由贸易原则相违背。因此,他们呼吁政府采取更加综合和平衡的措施来解决欧洲化学工业面临的问题。
历史经验与经济学原理都清晰表明,贸易战、关税战没有真正的赢家。盲目的加征关税,长期来看,欧洲企业和消费者也将付出高昂代价。化工产品作为基础原材料,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加税导致的价格上涨,将层层传导至下游产业,推高欧洲制造业整体成本,降低欧洲产品在全球市场竞争力,损害欧洲经济整体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