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华泰
深圳瑞华泰薄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瑞华泰量产目前销售的产品主要为热控PI薄膜、电子PI薄膜和电工PI薄膜三大系列;航天航空用MAM产品为小批量销售产品;柔性显示用CPI薄膜为样品销售阶段;TPI复合薄膜(热塑性聚酰亚胺)处于研发阶段。瑞华泰的电子PI薄膜可达到5微米和7.5微米的超薄规格,3微米规格产品已进入终端客户小批量应用。
瑞华泰已进入生益科技(硬质覆铜板销售总额已持续保持全球第二)、联茂等知名厂商的供应体系。
瑞华泰自主研发的耐电晕PI薄膜具备优异的耐电晕性能,自2014年起,陆续通过西门子、庞巴迪、ABB、中国中车的产品认证,打破杜邦长期在该领域的全球垄断。耐电晕PI薄膜主要用于变频电机、发电机等的高等级绝缘系统,最终应用于高速轨道交通、 风力发电等领域,保护绝缘系统免遭变频电机运行时局部放电导致的损坏,提高电机长期运行的可靠性,保障高速列车的运行安全性,实现风电设备长寿命免维护。
瑞华泰掌握CPI薄膜制备的自主核心技术,基于现有生产线于2018年成功生产出CPI薄膜,该等产品的光学性能和力学性能优异,可折叠次数超过20万次,关键性能通过国内终端品牌厂商的评测,已实现样品销售,用于终端品牌厂商及其配套供应商的产品测试;正在研发的柔性OLED用CPI薄膜项目光学级中试产线处于装备与工艺优化阶段,主要面向CPI薄膜在折叠屏手机等柔性显示电子产品领域的应用。
瑞华泰目前在研产品为COF用PI、CPI、TPI和第二代热控PI等产品。COF又称覆晶薄膜,是将显示驱动芯片直接封装在PI薄膜上面,目前薄膜和产业链都由日本UBE独家垄断,国产化替代需求迫切。TPI为无胶法生产FCCL的工艺,由日企钟渊化学所垄断,核心是要避开钟渊化学构筑的专利护城河。
瑞华泰2023年产能情况如下图所示,嘉兴瑞华泰1600吨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项目含6条生产线,至2024年上半年4条生产线已经投入使用。
2023年,瑞华泰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6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8.49%,高性能PI薄膜营业收入2.71亿元,同比下降7.75%,毛利率26.06%,同比减少11.95个百分点,其它PI薄膜及加工业务营收432.88万元,毛利率达到54.93%。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32亿元,同比增加8.16%。
11月,瑞华泰全资控股子公司嘉兴瑞华泰计划投资6.53亿元建设高速通讯柔性基材与轨道交通用功能聚酰亚胺薄膜项目,其中建设轨道交通新能源用PI薄膜产能600吨/年,高速高频5G用PI薄膜产能400吨/年。
株洲时代华鑫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国风新材
国风新材目前已批量生产的聚酰亚胺薄膜主要产品为FCCL用聚酰亚胺黄色基膜、遮蔽用聚酰亚胺黑膜和聚酰亚胺碳基膜产品,热塑性聚酰亚胺(TPI)复合膜产品、柔性衬底聚酰亚胺浆料产品、光敏聚酰亚胺(PSPI)光刻胶产品处于在研阶段,产品种类逐步增多。
2023年国风新材GC薄型聚酰亚胺碳基膜、高耐穿刺聚酰亚胺黑膜、GFT-1型聚酰亚胺薄膜实现产业化并批量稳定供货;高导热聚酰亚胺薄膜进入客户端试生产验证;COF封装用高强高模聚酰亚胺薄膜通过客户品质检验;聚酰亚胺覆铜基膜处于客户送样阶段;与中科大联合开发的TPI复合膜项目完成中试;聚酰亚胺浆料设备完成小试装置设计采购;国风先基公司在建聚酰亚胺薄膜生产线顺利推进,部分生产线已按计划投产。
国风新材在建的电子级聚酰亚胺膜材料项目实施主体曾由安徽国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全资子公司合肥国风先进基础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实施内容由总投资9.02亿元元,其中使用募集资金5.56亿元,建设6条聚酰亚胺薄膜生产线,产能790吨,变更为总投资8.70亿元,其中使用募集资金5.56亿元,建设5条聚酰亚胺薄膜生产线,产能815吨。
国内其它部分PI膜生产企业如下:
总结
整体来看,国内参与到高端PI薄膜赛道的企业较多,产能体量多尚小,大陆头部企业现有产能未达到全球龙头PIAM的一半,全球市占率差距更远,仍有待规划产能投产及产品知名度的提升;在细分领域如COF用PI、TPI等仍有待技术突破。折叠屏、柔性屏、新能源汽车等下游应用领域的蓬勃发展,为高端PI薄膜带来新的增长空间,将助推高性能PI薄膜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