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最新消息,今天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官方账号“市说新语”发布公告:暂停对杜邦中国涉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反垄断调查。
也即意味着对这家化工行业巨头的调查和后续面临的巨额处罚,按下了“暂停键”,在当前外资信心微妙、中美经贸关系复杂的“关键时刻”,这件事具有特别的意义。
为什么这次“暂停”如此意义特别,我们得先看懂这次调查本身的分量。
此次调查的对象美国化工巨头杜邦,非等闲之辈,而是全球领先的特种材料、化学品和农业科学企业。
而本次调查的核心,主要围绕其在特定高性能工业材料领域的市场行为。
具体而言,业内普遍认为指向的是对位芳纶(Para-aramid)纤维市场的支配地位。
什么是对位芳纶?这是一种战略性高性能材料,具有超高强度、耐高温、低密度等优秀特性,被誉为“材料之王”,广泛用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防弹衣、头盔)、光纤通信(光缆增强)、汽车工业(轮胎、刹车片)等关键领域。面对调查,据称杜邦中国向监管机构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整改方案,其承诺涵盖以下核心内容:
1. 同意调整对位芳纶产品在华售价,建立一个与国际市场价格、生产成本联动的透明、公允的定价机制,消除对中国市场的不公平的价格。
2. 对中国市场,尤其是涉及国家战略性产业的下游客户,提供稳定、充足的供应,不会无正当理由拒绝或中断供货。
3. 立即废除所有排他性采购条款和捆绑销售协议,允许客户自由选择供应商和产品组合。
4. 杜邦可能承诺在中国设立新的应用研发中心,与中国本土企业、科研机构开展技术合作,帮助下游产业提升应用水平,甚至在某些非核心专利领域开放授权。
可以看出,如果方案属实,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认错悔改”行为,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份“投名状”, 杜邦在用实际行动表明,它要从单纯的“销售方”,转变为一个“合作伙伴”。
当然,“暂停”不等于“终止”,监管机构必会对其进行为期1-2年的监督,履诺,则调查终止,免于巨额罚款,违诺,则调查重启,后果或将更严厉。
在FDI数据波动、外企信心亟待提振的当下,这一“暂停”决定,是谓“一石三鸟”:
1. 通过对杜邦这样的行业巨头发起调查,监管层在向所有外企明确:在中国市场,要讲规则。 无论你技术多领先,市场地位多重要,都要在法律框架内行事,合规在先。
2. 很多外企都有隐隐的担心,中国的监管会不会成为地缘政治武器,万一哪天被查,是否就将被迫“出局”。
本次杜邦的处理方式,或在表明:中国监管目标主要还是为了恢复市场公平,而非直奔罚款或赶走外企,相信这种灵活的处理方式,将有助于减少外企在华经营的不确定性担忧。
3. 杜邦的承诺,特别在技术合作这一条上,回答了一个关键问题:今天的中国,到底在需求什么样的外企?
答案是:愿意与中国产业链深度融合、共同成长的“共创者”,这大概是此次事件最核心的要点。
不仅仅把中国当作销售的市场,而需要成为愿意共建供应链安全,推进产业升级、共享发展红利的合作伙伴。
所以,对外企而言,必须从“In China, for China”(在中国,为中国),升级为“With China, for the World”(和中国,为全球)。
结语